明升的玩法规则

两年长征路,蒋介石设下天罗地网,红军却从未中过埋伏,为何?
明升的玩法规则
栏目分类
两年长征路,蒋介石设下天罗地网,红军却从未中过埋伏,为何?
发布日期:2024-12-21 15:20    点击次数:16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正所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路上有伤病饥饿,有围追堵截,有险滩沼泽……

这些又如何只等闲视之呢。

但纵览整个长征,红军总在穷途落魄时,柳暗花明。

尤其是一次又一次地跳脱出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包围圈。

不得不说,毛主席用兵之神令人五体投地。

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到飞夺泸定桥,主席次次出其不意,时刻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这不禁令人好奇,难道他真会神机妙算?

“一部半电台”起家

毛主席用兵如神、出奇制胜。

这一点,在险象环生的长征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只不过,他的制胜之“奇”,不仅是指战术运用得出奇无穷,也包含手上之奇兵。

也就是那些英勇善战的红军以及无线电技术人员。

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情报人员。

千万别小看一部小小的电台。

利用得当,那滴滴答答的电波可是能匹敌万马千军,制胜于无形。

令人骄傲的是,在红军与国民党军的较量中,我方不仅从领导人、战士、都完胜于敌方。

就连无线电也遥遥领先。

当时,我们的密码从未被破译。

反之,敌人却屡屡遭我们掌握内情。

要知道,红军的无线电侦察事业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渐渐发展起来。

而且还是从敌军手里缴获的“一部半电台”起步的。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是毛主席在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写下的词。

可见其胸中万丈豪情已直冲霄汉。

当时,主席与朱老总指挥4万红军击败了10万国民党军,且活捉了敌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

如此一来,全军士气大振,斗志昂扬。

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

枪械、弹药,还有一部电台。

这些对物资匮乏的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而电台,更是红军队伍前所未有的设备,珍贵极了!

但也正因如此,好多战士压根就不识得“电台”为何物。

就这样,众人闹了个笑话。

当时,他们只认为这是敌军私人物品,便如同捧起敌人一般,把电台狠狠一摔。

只闻一阵哐当咔哧的声音,电台摔成了半部。

饶是如此,毛主席还是很高兴。

因为这半部电台虽然发不了电报,但还可以收听敌人情报和国民党新闻。

此举对作战大有益处。

并且,有了这次教训,毛主席便下达了“不能随意破坏战利品”的命令,还开始期待再缴一部电台。

幸运的是,很快他就心想事成。

在1931年初的宁都战斗中,红军又缴获了一套完好无损的15瓦电台。

这就是“一部半电台”的来源。

紧接着,毛主席就将电台交特务连管理,并秘密组建了一支“无线电队”。

当时,他任命王诤为队长,冯文彬为政委,编有百余人。

电台设立那天是(1931年1月6日),也被定为解放军技术侦察情报工作创建日。

只是一开始,由于我军尚且缺乏无线电方面的技术与经验。

电台主要用于听取国民党中央社和一些外国通讯社信息。

为了加紧培养无线电人才,周总理便亲自前往苏联求助,并在上海秘密组建了培训班。

毕竟,当时的苏联,在无线电侦破与保密上,可谓超群出众。

就这样,在其支持下,一批优秀人才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红军。

此举迅速推动了我军侦察事业的进步。

到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军已经成立了无线电通信总队。

众人在发报和截取情报方面也更加游刃有余。

而国民党早期尚不知道我们有了这项秘密武器,也没做加密措施。

因此,他们往往被打得落花流水,还不明所以。

等到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

红三方面军的电讯员曹丹辉就截获并破译了一份敌军十万火急的电报。

原来,蒋介石已经下令10天扑灭红军。

令人惊喜的是,其采取的战术、部署及进攻路线全都在电报中暴露无遗。

得知这一消息,毛主席立即化被动为主动。

他重新部署战略。

最终,红军战士四天三战三捷,歼敌8个团。

事后,毛主席还特地奖励了曹丹辉三块大洋。

到了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又利用缴获的50台敌军电台与自行研发制的电台,建立起中共中央无线电通信网。

这也意味着,前线与后方以及中央苏区整个通信将连成一片。

只可惜,本该是如虎添翼的红军,在这一阶段却因党内“左”倾主义者的错误指挥,而被迫开始了战略转移。

奸诈的蒋介石听到风声,不禁抚掌大笑,妄想乘胜追击将红军一举消灭在长征途中。

然而,他却忘了一件事。

即,红军在不断行军移动。

他的每一份作战情报就必须借助无线电台来传达。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神秘的红军“二局”

1936年,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毛主席曾不胜感慨地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二局功不可没。”

红军有两个二局。

一个是军委二局,一个是总部二局。

这两个都是红军的技术侦察情报部门。

在长征期间,它们互相配合扶持,共同协助中央领导决策指挥。

事实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前半年,天天都被敌人疯狂围堵。

众人根本无暇侦听四周敌军电台。

这个时候,红四方面军的总部二局便帮忙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只是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提,总部二局局长蔡威。

他是周总理在上海培训出来的干部,而且在破译密码上特别有一手。

蔡威不仅破译过蒋军嫡系胡宗南的密码,还破译出川军各派和甘肃军阀鲁大昌的密码。

那段时间,蔡威几乎是全天守听,抓住对方宿营的时机进行联络。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退到贵州。

其下一步,本计划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师。

好在当时,蔡威获取了蒋介石已在途中埋伏重兵的重要情报,并及时发送给中央红军。

接着,党中央就在黎平会议上放弃了北进,而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蔡威又向中央红军发送了一份重大电报。

即,当时中央红军周围的敌军分布情况详细说明。

不得不说,这个电报来得可太是时候了。

正是有了它,党中央在遵义会议上才做出进军川西的决定。

而后,被毛主席本人称作平生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

迂回穿插,乱人耳目,突破了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每一处峰回路转,都离不开蔡威的情报支撑。

在此战期间,总部二局共收发了300多份电报,掌握了敌军的《作战方略》。

从而才能保障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曾在延安说:

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呀!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

这就是总部二局的战绩。

接下来,再说说军委二局。

其局长名为曾希圣。

他早在1931年就开始研究破译密码,是红军无线电技术侦察的创始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其实提前了一个月开始走上长征之路。

此举正是因为,曾希圣及时侦察到国民党军将提前发动大规模进攻。

长征时,曾希圣几度破译了敌人密码。

毛主席更是因此亲自掌管军委二局,利用情报带领红军走出困局。

在红军四渡赤水后,正打算南渡乌江。

曾希圣却截获了一封敌人电报,得知蒋介石派出周浑元和吴奇伟两名将领追截我军。

此刻,乌江北南两岸皆有敌军。

不管红军过没过江,部队都将被迫背水一战。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曾希圣提出个妙计:

冒充蒋介石又给周浑元和吴奇伟发电报,将敌人主力调开!

要知道,军委二局十分熟悉蒋介石中央军的密本、格式和规律。

他们只需假装蒋介石让敌军向新场前进,就能确保我军安全渡江。

果然,两个部队收到电文后,都严格执行命令。

如此一来,中央红军又避开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劫难。

1935年5月,在红军准备横渡金沙江时,发现了敌军万耀煌师的逼近。

如果敌方此时发起进攻,红军就有被截断的危险。

正在举棋不定之际,军委二局破译了万耀煌的电报。

原来,这人为了保存实力,发现红军,却睁眼说瞎话谎报一无所获,还原地惬意休整了起来。

毛主席据此消息,命令全军集中由皎平渡过金沙江。

当时,整个大部队如入无人之境,从容地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

无法破译胜利的密码

有人或许会想,红军长征中从没有中过一次埋伏。

蒋介石难道就不会疑心祸起电台吗?

当然是有的。

就在中央红军经过云南期间,蒋介石就收到接到了云南军阀龙云的电报。

他看完震怒,当即下令各部重新改换电台密码。

原来,军委二局的陈仲山在羊街掉队被俘。

滇军从他身上搜出一封情报。

上面全是破译出的国民党各部队的往来密电。

蒋介石这才这恍然大悟。

难怪红军总能料敌机先,趋利避祸,原因竟然在此。

对此,蒋介怒不可遏:“危险堪虞,耻莫甚焉!”

紧接着,他便下达了命令,各部全部改换密码。

甚至在一个电报中使用不同的密码。

为了严密提防红军,他们还在电报中用起了代号,来替代姓名和部队番号。

如蒋介石代号为“和”、薛岳为“切”等。

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法的确没有问题。

只能说,老蒋高看了他手下的兵。

那些身处一线的部队根本没能落实这个命令。

因而,敌人行动仍暴露在红军眼皮子底下。

眼见这条路行不通,蒋介石也不是没想过其他的路。

那就是,让手下的人破译红军的密码。

1933年春,他就下令国民党的通讯专家黄季弼侦译红军密电。

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专家却一无所获。

当时,他连从何下手都摸不着头脑。

最终,黄季弼只得出一个结论:“对方对于电报之打法译法与及密本之编制法,均属精细周密,甚有心得。”

事实也的确如此。

毕竟我们的无线电干部都是学的苏联技术。

电报加密方式是当时最为先进和安全的复译法。

复译法,是一种二重作业密码体制。

其优点是能够实现电报“同字不同码,同码不同字”,令对方完全无规律可循。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周总理最早编制的。

当年总理曾化名“伍豪”做过一阵秘密工作。

因此,红军又称复译法为“豪密”。

除了我军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外,在保密工作方面也更胜一筹。

红军电台成立时,毛主席与朱老总说过,这项工作比其他局部的工作都重要。

从此,无线电队便将电台视作生命。

他们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

那个时候,电讯员每天背着电台行军。

如遇到刮风下雨,他们宁愿自己淋湿也不能让电台沾到半点雨水。

而万一作战失利,面临被俘。

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砸电台毁电码,毁掉一切机密。

哪怕牺牲性命也绝不泄露。

当年,中央苏区失陷。

红十军团的机要人员就是在怀玉山毁掉了一切机密。

反观国民党,电台被俘获就是常事。

那些电讯人员嘴巴也松得很,密码一问便出来了。

毕竟他们心中没有什么信念。

1931年4月,当特务头子徐恩曾知晓自己秘书钱壮飞是共谍,且破译了他的密电码后,竟然继续佯装不知。

只因他害怕蒋介石的追究。

于是多年来,其一直和同僚们隐瞒密电码泄露之事。

这件事,蒋介石到死都不知道真相。

结语

隐蔽战线的红色电波便是红军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有了它,才有了毛主席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

我们从“一部半电台”起家,能壮大为一支强大的通信队伍,离不开每一位隐蔽战线斗士的拼尽全力。

反观国民党拥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人员,却也因腐败、愚钝而一败涂地。

所以不畏艰难,必然成功,正义事业终将胜利!

参考资料

唐黎标.长征路上的红军电台[J].老区建设,2016(19):59-62.

无线,伴随建党百年的一根红线——红色电波助力中国革命取得胜利[J].中国无线电,2021(04):16-20.

央视网《

红军长征竟没遭到过一次伏击?解谜“毛主席如何能用兵真如神”

蔡威毛主席电台蒋介石电报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